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数学教案 >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正文
2009-07-22 15:51:55
教学内容:p.54、5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由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的组合图形,感受物体的相对位置和空间位置关系
2、通过观察视图,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学重点: 能正确观察组合图形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关系
教学准备:例题图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指导读“视图”,学习例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请大家看看书上第54页,说说图上的男孩、女孩分别是怎么摆5个正方体?
与书上第52页的摆法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52页的摆法是连在一起的,54页的摆是摆成了两堆,中间有分开的。)
指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这样的摆法。
2、学习例题:
观察这张例题图,同桌互相说一说,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会有什么结果?
全班交流:从正面看到的是不相同的。2个和3个的位置交换了一下。
从侧面看到的相同,都是竖着的3个
从上面看到的也相同,是1个空1个。
你有什么发现:不同的摆法,在某个位置看可能会有同样的结果;要清楚地观察物体,就要多观察几个方位……
3、试一试
如果从上面看到的形状与原来相同,还可以怎样摆?
先指名再说一说上面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再请学生想这样的形状,先要怎么摆?然后接着怎么摆?
(比如:先一空一地摆2个,这样已经得到要看的效果了,然后再把剩下的3个添上去,5可以分成2和3已经用过了,那就可以想5可以分成1和4的情况。)
如果从侧面看到的形状与原来相同,还可以怎样摆?
请学生模仿刚才的方法,比较有序地边说边摆。
二、完成想想做做
1、看左边的视图,连线。
如果发现个别学生有困难,再请学生说说自己连线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2、用3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一摆。如果右图(略)是从正面看到的,应该怎样摆?
预设:这种摆法是最简单的,就直接按照图示可以摆出来,学生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如果是从上面看到的呢?
预设:这题的关键是右边的2个应该是横摆,要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补充:能否从侧面看到这个样子呢?怎么摆?
3、下面的房子模型,有的从某一面看到的是(图略),先找一找是哪几个,再分别说一说是从哪面看到的。
老师鼓励有条件的学生简单画出分别从三个面看到的示意图。再回答书上的问题。
从众多的示意图中,你发现还有相同的观察结果吗?说说是什么形状和几号模型的哪个角度看到的?
在交流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
4、思考题:
把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右边的样子,从哪两面看到的形状相同?
还有一个面看到的是什么样子呢?
三、学生的操作活动
我们今天又研究了观察物体,请有兴趣的的学习小组,可以用5个小正方体继续摆,可以像书上的样子,考考你周围的同学。
四、课堂练习 补充习题
授后小结:
教学中组织学生观察两个不同物体的组合,按照先正面、再侧面和上面的次序,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比较,获得正确认识。在练习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积极操作,积极交流,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注意在学生的操作中,会出现多种答案,这时,可以鼓励学生的不同想法,这样可以保护学生的创造力。
同上一课时相同学生感兴趣、学得较好。
课前思考:
本节课需要观察的物体由原来的几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物体,变成有几个小正方体搭成两个物体。通过观察比较从正面、侧面、上面等不同的方位看到的图形是否有相同之处。再动手按找规定摆一摆。学生通过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相信能够比较出色地完成本节课内容。
想一想中的练习,1和2是需要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再观察得到结果,而第3题依靠课件显示,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完成。
课后反思:
和上一节课有着相同的感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讨论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用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能够发现有相同的图形,几个摆成不同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也能发现相同的图形。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很流畅,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课本上的例题和练习。
教后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在自主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其数学价值取向为:紧扣生活经验,观察问题富有挑战性。这些活动便于学生观察、交流、感悟。学生经历了在境物交融中整体感知,在观察过程中亲身感受,实现了由自主感受到开放感受的跨越。这是一个质的感情飞跃的过程。在教学《观察两个分离的简单物体》这一课时,我提供给学生各种各样的交流感知、感受、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如摸一摸、议一议、看一看、说一说;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不是静止不动的,学生联系实际延伸的过程是递进式的:探讨教材内容,回答问题(猜猜);体验观察过程,你有什么发现(说说);深化问题(总结);拓展延伸(反思)。就这样,学生观察物体的过程由境到物,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强化了对观察物体的感悟。
学生在整体感知、亲身感受和延伸感悟中,形成了对观察物体的整体表象,培养和发展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感悟能力。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